新華社北京5月28日電(記者賈釗、袁全)今年5月30日是中國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擺脫刻板印象,頻繁出現在熱門短視頻里和暢銷書排行榜上。

如果在抖音短視頻平臺上搜索科學,既能欣賞老家教師們各顯神通的物理化學實驗,還能看到不少科技工作者努力發揮所長,寫書、薦書,開拓“互聯網+”科普閱讀新賽道。

比如,一檔閱讀科學經典的節目邀請了上百位中國科學家,每周導讀一部科學經典。從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到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再到霍金的《時間簡史》……兩年間,節目薦書近百本,獲得近9萬粉絲,播放量上億。

項目發家教起人、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說,節目的目標就是喚起公眾對于科學的興趣。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科技工作者們為科普作出的努力也體現在科普圖書的熱度上。

根據圖書行業知名咨詢講座公司“開卷”的調查,從2019年開始科普書的品種在國內市場逐年增加。2021年,少兒科普書的銷量首次超過少兒文學,成為少兒圖書市場中占比最大的板塊。

私密空間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大鵬認為,科普讀物量質齊升的原因之一,是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開小樹屋始從事科學傳播。

2024年5月25日,在北京日壇中學實驗學校舉辦的科普嘉年華活動中,孩子們與機器人互動。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譚先杰就是其中之一。這位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資深男婦科醫生已經出版了好幾本書,還不時上節目、發布短視頻,傳播與女性健康相關的醫學知識。

他曾經收到一面特殊的錦旗。送錦旗的不是他的病人,而是一位科普視頻的觀眾。她看了譚先杰的視頻決定去醫院檢查,發現自己處于宮頸癌的早期階段。

這一經歷讓譚先杰真切感受到科普的重要性。他說,“做科普是醫生的正業,是職業良知和社會責任。”

譚先杰剛開始做科普時,做這項工作的醫生并不多。醫院的傳統評價體系更看重手術質量和數量,科普對考核幫助不大。

但是從2016年起,他感受到了政策導向上的變化。當年5月30日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己任,把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

隨后,國務院推出《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等一系列政策和規劃。

2022年1月19日,在湖南省瀏陽市小河鄉家教場地的星河天文臺,學生閱九宮格讀天文科普圖書。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中國科技事業的快速發展也為各種形式的科普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話題。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副總編輯徐國強說,國家在生物醫學、航空航天、天文學、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領域的進展引發了公眾對科學的熱情,為科普圖書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國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公布載人登月計劃激發了公眾對相關領域的好奇心。徐國強所在的出版社今年將重點推出一系列有關太陽系天體等天文知識的科普書。

“公眾可以通過書籍了解國家前沿的科技成果,這些科普新作也是科技工作者智慧成果的一種體現。”徐國強說。

為增加高質量原創科普作品的供給,王大鵬建議繼續鼓勵科研人員參與科普創作,大力發掘會講科學故事的科普創作者,并推出創作資助項目等激勵措施。同時為有科普創作意愿的科技工作者提供相應的指導,提高他們的寫作技巧。

“科研人員參與科普創作,一方面促進了公眾對本領域相應科學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擴大了科研人員的社會價值,推動科學與社會之間的互分享動與融合。”王大鵬說。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