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文藝 通信員 粵文旅宣
圖/受訪者供給
4月16日,記者從廣東省文物考古研討院得悉,郁南磨刀山遺址、英德青塘遺址、英德巖盜窟遺址、包養網 獅雄山秦漢建筑遺址、肇慶古城墻遺址、南海一號、臺山年夜洲灣遺址、惠東三官坑窯址、南海石燕巖采石場遺址、廣州南石頭牢獄遺址等進選“廣東省十年十年夜主要考古發明(包養網 2012-2022)”。本次運動遴選范圍為黨的十八年夜以來廣東省內有嚴重價值的考古發明。
黨的十八年夜以來,我省考古工作蓬勃成長,考古發明類型豐盛,涵蓋聚落、墓葬、窯址、城墻、海上絲綢之路商業點等,遺址年月從舊石器時期一向延續至平易近國時代,地上考古與水下考古任務齊頭并進,結果豐富,為研討廣東地域各時代的汗青文明與成長供給了主要材料,從而深化了對各時代文明譜系源流、成長與傳佈的熟悉,完美了嶺南考古學文明成長框架和紀年序列。
此次認定包養 的考古挖掘項目包養 中如郁南磨刀山遺址、英德青塘遺址、“南海I號”沉船遺址三個考古挖掘項目先后進選“全國十年夜考古新發明”;英德巖盜窟遺址在2021年進選“考古中國”嚴重項目;臺山年夜洲灣遺址、惠東三官坑窯址等的挖掘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研討供給了主要的迷信根據;獅雄山秦漢建筑遺址、肇慶古城墻遺址等建筑類遺址的挖掘,為嶺南地域汗青時代的建筑特色、布局及營建技巧供給了主要的什物根據;南海石燕巖現代采石場遺包養址的查詢拜訪與測繪是國際首個洞室水下考古查詢拜訪測繪項目,為水下文明遺產維護供給了新的技巧經歷;南石頭牢獄遺址的發明是寬大共產黨員和反動志士追求不受拘束束縛展開艱難反動斗爭的鮮活人證,對研討中國共產黨汗青具有主要意義。
1、郁南磨刀山遺址
磨刀山遺址挖掘區
2014年4~8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討所結合北京年夜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單元對磨刀山遺址第1地址停止考古挖掘,挖掘面積200平米,出土近400件石制品。磨刀山遺址第1地址全體年月可至中更換新的資料世偏早階段,屬于舊石器時期晚期,盡對年月約在距今60—80萬年。該遺址是廣東初次發明并經迷信考古挖掘的舊石器時期田野類型遺址,是本省今朝確認年月最早的人類文明遺存,彌補了的CP(人物配對)則主導了粉絲的會商。廣東舊石器時包養 期晚期文明的空缺,將當地區最早有人類運動的汗青由距今13萬年擺佈年夜幅提早至數十萬年前,是嶺南史前考古的嚴重衝破,也是中國舊石器時期考古的主要新停頓,對于深刻研討華南—西北亞地域更換新的資料世前人類行動與區域前人類演變等課題具有嚴重意義包養 。
2. 英德青塘遺址
青塘遺址地貌
青塘遺址包含黃門巖1號至4號洞、朱屋巖、吊珠巖及仙佛巖等多處洞窟地址。2016年至2018年,對英德青塘遺址黃門巖1號至4號洞地址停止自動性考古挖掘。挖掘發明晚更換新的資料世早期至全新世晚期持續的地層聚積,清算出墓葬、火塘等多個包養網 主要遺址,出土了廣東年月最早的陶器,出土前人類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植物骨骼及植物遺存等各類文物標本一萬余件,樹立起距今約2.5萬至1萬年持續的地層與文明序列。黃門巖1號洞地址墓葬出土一具保留較為完全的人骨化石,其葬式為蹲踞葬,年月距今約13500年,人骨旁發明骨針1枚,該墓葬是中國迄今發明年月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人骨是廣東境內保留最為完全的距今1萬年前前人類化石。
3、英德巖盜窟遺址
巖盜窟遺址地貌
巖盜窟遺址由分布于多個地貌部位、分歧效能性質的地址構成,遺存分布面積約10萬平方米。從2019年至2021年,分辨對遺址內石嶺、看北巖及巖背後點停止考古挖掘,揭穿面積1500平米,清算出包含墓葬、灰坑、灰溝、柱洞、燒土遺址及運動面在內的豐盛遺址,出土陶器、磨制石器、玉器、青銅器、人骨及木質遺存等各類文物標本包養 近2000件,最二線明星一躍成為一線明星,資本接連不斷。為主要的收獲是巖背後點發明新石器時期早期墓葬76座,確認該地址為遺址內集平分布的墓葬區。巖盜窟遺址是嶺南迄今發明範圍最年夜的新石器時期至夏商時代中間聚落遺址,巖背墓葬區則是在石峽遺址考古挖包養 掘時隔40年后發明的廣東又一處新石器早期最高級級包養網 墳場,其考古結果為深刻研討嶺包養 南地域先秦聚落形狀演化、晚期社會文明化與中國化過程、環南嶺地帶及周邊地域的晚期人群互動與文明交通等課題供給了極為主要的新資料。
4、獅雄山秦漢建筑遺址
獅雄山秦漢建筑遺址地貌
獅雄山遺址面積約4包養網 0000平方米。挖掘任務在遺址中發明了新石器、商-西周、年齡-戰國、秦漢、唐宋、明清共六個時代的遺存,但由于遺址的重復應用和其它不成抗原因的損壞,在獅雄山遺址現存的各時代文明聚積中,除秦漢遺存外,其它時代文明聚積少少見有完全、純凈的單元,秦漢時代城址是挖掘任務的重要發明。獅雄山秦漢時代城址位于人包養 工修整的四級平臺之上,立體外形不甚規定,南北長約360米,工具寬約220米。城址內發明的遺址包含人工平臺、環壕、壕溝、圍溝、建筑基址、陶窯、水井、灰坑等。城址的中出土遺物非常豐盛,多少數字最多者為建筑資料,多少數字以板瓦、筒瓦為最,包養網 瓦當居次,展地磚起碼。陶器包含甕、罐、釜、壺、盆、瓿、盂、杯、熏爐、器蓋、盒、三足小盒、紡輪、網墜、權、丸等。此外,還發明了封泥、鐵器、礦石原料、植物標本等遺物。獅雄山遺址的發明為我國秦漢城址的研討增加了新的內在的事務,遺址中秦代和南越國時代遺址單元和典範器物的區分,為嶺南秦漢時代考古學研討增加了新的根據,遺址中出土的封泥和部門建筑資料、陶器上,鈐印、拍印、戳印、刻劃有各類類型的文字或符號材料,所見文字包含“定楬丞印”、“定楬之印”、“蕃”、“安”、“定”等,為研討秦漢時代嶺南地域行政區劃、職官和手產業等供給了主要資料。
5、肇慶古城墻遺址
I區(北門包養 挖掘區)
為共同肇慶市府城維護回復項目,2017年2月~6月,對肇慶古城墻遺址停止考古查詢拜訪和勘察任務后,包養 對肇慶古城的朝天門(北門)、南薰門(南門)、景星門(西門)停止考古挖掘。本次挖掘清算出城門、水閘、房址、途徑、溝、墻、柱洞、運動面等遺址,出土了瓷器、陶器、玉器、石器、銅器、鐵器、骨器、玻璃器等遺物。遺存年月涵蓋漢至平易近國時代,以清至平易近國時代遺存為主。包養 朝天門區域重要清算出了途包養網 徑、門樓基座、房址與門洞等遺址,綜合判定上述遺址均放棄于平易近國梗阻城門、筑坡越門之時,與文獻記錄吻合。在南薰門外發明了小城城墻、城門遺址,考核文獻,應為南薰門月城。從南門的遺址發明情形來看,城門、月城及月城的從屬構造一應俱全,防御效能非常完整。
6.“南海Ⅰ號”沉船
2015年末裸露的沉船基礎輪廓及各船艙貨色
2007年在屢次水下考古任務基本上,以世界開創的全體打撈方法,采用氣囊拉移的方式安穩移進專門為之建造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2013年啟動對其維護挖掘任務。船體殘長約21.91、最年夜船寬約9.87米,分布輪廓面積約179.15平方米。該沉船屬于我國現代三年夜船型的“包養 福船”類型,是宋代造船史上不成多得的活標本。挖掘提取的文物品種豐盛,截止至今出土文包養 物已逾18萬件,重要有陶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貨幣、朱砂、動植物殘骸、植物果核等。此中瓷器達包養網 16萬件套,金器200余件近3公斤,銀器198件套約300公斤,鐵質凝聚物逾124噸。同時還包含反應埋躲周遭的狀況與沉船聯繫關係的大批陸地生物殘骸以及分歧汗青時代的遺留物。“南海一號”沉船發明的銅錢中最暮年號為南宋孝宗時代(1174-1189)的“淳熙元寶”款,從出土的南宋同類金銀貨泉和南宋中早期同類陶瓷器對照猜測,該沉船應屬南宋中早期。其后又發明一件德化瓷罐上有“癸卯”年墨書(圖二十三),南宋淳熙癸卯年為1183年,可猜測該沉船返航年月應在此時。包養網
7、臺山年夜洲灣遺址
2016年年夜洲灣遺址挖掘區地位及清算斷面分布圖
該遺址是明代上川島年夜洲灣中葡晚期內銷瓷商業遺址。遺址南端到朱家村村口,北到方濟各·沙勿略墓園教堂南側山體坡腳下,南北長約600米。本次挖掘區位于圣方濟各墓園牌樓下方,以挖掘區為中間清算了四周長達80余米的斷崖,其上能明白看究竟下有一層碎石層聚積,大批青花瓷片即散落在該碎石層聚積之上。出土遺物重要是青花瓷器,基礎都是明代與葡萄牙人在上川商業運動相干的內銷瓷,包含各類中國傳統紋樣的青花瓷、青花紅綠彩瓷及紅綠彩瓷,還有葡萄牙象征的“圣十字”標志的青花瓷片等。聯合史料記錄,以為年夜洲灣遺址主體年月下限為葡萄牙人1549年被逐閩界重返粵海,上限為1554年葡人被請求向浪白轉移,即沙勿略在上川島離世的前后幾年。上川島至多在宋代開端就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一個主要包養網 節點,是主要的看山、航標或地標。明代中期以年夜洲灣遺址為代表,作為晚期中葡商業據點,開端在經濟商業上直接溝通中國與東方世界。
8、惠東三官坑窯址
龍窯Y1航拍圖
2019年7月-12月,對白馬窯及其周邊區域停止了文物考古查詢拜訪與勘察任務,重要籠罩白馬河、西枝江畔流以及各主流流域,新發明了爛屋仔、陂角、石鼓嶺、犁頭坑、黃竹塘、圓墩背、三水窩、芋頭窩、下壩、三包養網 水坑等10處窯址。為厘清相干窯址的年月及內在,對西邊坡遺址實行了挖掘任務,面積500平方米。清算龍窯2座,是明代南邊地域典範的分室龍窯構造。白馬窯產物以仿龍泉青瓷器為主,罕見碗、盤、碟等。包含三官坑窯址在包養網 內的白馬窯址群是我國明代主要的內銷窯場,其產物行銷于西北亞地域。本次挖掘為研討白馬窯的產物、工藝、範圍、時期、分布特色和運輸道路等供給了迷信根據,為研討其窯爐構造、裝燒方法和工藝流程供給了新的資料。
9、南海石燕巖現代采石場遺址
過道堆放的石材
西樵山是一座重生代火山,曾年夜範圍開采用于制硯和印石,但大批的粗面巖(俗稱鴨屎石)更多產石適于建包養網 筑房舍、宅兆及制作石臼、石磨等。石燕巖是此中一處由露天到洞室開采的現代年夜型采石場,開采的就是粗面巖石材。2015-2016年,對其停止查詢拜訪發明,由于水體的維護感化,古采石場水下部門未受任何損壞,各表裡鉅細洞室有序相連,保存著清楚的采石陳跡、完全的采石隔間和完美的步道體系。洞室間過道,龕室等還可見大批堆放整潔的剛開采出來的條狀石材,個包養網 體還可見圓形柱礎(上方兩米刻“千丈”二字)等。采礦現場還遺留墻壁開鑿的燈臺,燈盞和陶壺等。石燕巖采石場是今朝國際少有的保留無缺的洞包養網 采石礦遺址,水淹封存后基礎未有后世擾動,是少有的因突發事包養網 務定格的汗青文明遺存。
10、廣州南石頭牢獄遺址
南石頭牢獄遺址牢房建筑基址(部分)
南石頭牢獄遺址位于海珠區南石路28號。
該地塊原為清末鎮南炮臺地點。鎮南炮臺與車歪炮臺都屬于年夜黃滘炮臺群。年夜黃滘炮臺群是虎門海口至廣州城之間(后航道)最后一道防地。平易近國2年(1913),廣東省會差人廳依托清代鎮南炮臺故址樹立牢獄,稱“懲戒場”。1927年“四一五”反反動政變后,廣東公民黨革命政府在此關押、審判、殺戮共產黨人和包養 反動群眾,蕭楚女、劉爾崧、熊雄、鄧培、李森、何耀全、熊銳、陳復等曾被關押于此并慘遭殺戮。公民黨革命政府又將“懲戒場”改稱“懲教場”。因鄰近南石頭村,故俗稱“南石頭牢獄”。
2021-202常客。2年停止考古勘察挖掘,清算清末鎮南炮臺的圍墻、平易近國南石頭牢獄的牢房等主要遺址,出土年夜鐵炮、枷鎖、槍彈殼、試劑瓶等遺物。此中,牢獄的“井”字形牢房基址可確認牢房132間,面積最年夜的10.4平方米,最小的4.3平方米,殘存墻基最高約0.5米。建筑形制與文獻記錄和汗青輿圖高度吻合。
南石頭牢獄遺址的牢房、鐵鐐、槍彈殼等遺址遺物,是年夜反動掉敗后公民黨革命派關押、危害、槍殺共產黨員和反動志士的直接罪證,更是寬大共產黨員和反動志士為追求不受拘束束縛展開艱難反動斗爭的鮮活人證,對于研討中國共產黨汗青具有主要意義。別的,鎮南炮臺遺址的發明對于近古代廣州城防史的研討也石的葉則被網友大罵無腦能幹。具有主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