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遼寧丹東東港草莓種植基地的村民們忙著采收草莓。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隨著和煦春風吹過,祖國廣袤民族地區處處洋溢蓬勃生機。
在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少數民族發展任務)補助資金的支持下(以下簡稱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各民族鄉村地區的“幸福苗”破土而出。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十四五”以來,黨中央累計安排少數民族發展資金294億元,這筆帶著黨中央關懷的“及時雨”,在國家民委的指導管理下,正化作潤澤民族鄉村地區的“源頭活水”。
該如何用好這灣“活水”,在推進鄉村振興、促進民族團結的征程中真正做到“清淤疏堵”,切實暢通民族鄉村地區發展道路?從各地實踐探索中恰可略窺一二。
民生筑基:鋪就幸福生活新圖景
“以前我家是吊腳樓,立柱矮,光線不好,人都站不直,現在修了新房子,住起來寬敞又亮堂!”云南省勐臘縣磨憨鎮尚岡村的李大爺滿臉笑容地說。尚岡村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全村245戶1201人,是磨憨鎮最大的傣族村寨。早年間,受限于經濟條件,危舊房屋的修繕和新建問題一直是當地村民的心頭難題。
2021年以來,云南省深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充分發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作用,撬動其他資金130多億元,創新推進邊境幸福村建設,建設完成1.34萬個項目,沿邊行政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打洛鎮龍利村,一座橫跨打洛江的白石橋見證著邊疆的變遷,當地人親切地稱它為“感恩橋”。過去,村民出行要繞行通過這百余米寬的大江,耗時費力;2022年,在邊境幸福村建設項目推動下,龍利村不僅有了這座直通對岸的便民橋,更實現“水電路網”全通。
如今,云南沿邊行政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99.8%,5G網絡覆蓋率達100%,衛生廁所覆蓋率達90%,下轄的3824個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
將目光橫跨整個中國版圖,從位于西南邊境的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到坐落于東北邊疆的遼寧省丹東市,可以發現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在這里同樣大有作為。
“以前用水可麻煩了,得去三里地外挑水,現在擰開水龍頭,家里就能接上干凈水!”丹東市鳳城市賽馬鎮村民赫榮昌感慨道。近年來,遼寧省突出惠民生重點,在少數民族發會議室出租展資金等各類資金項目設置和實施中,優先安排改善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民生項目小樹屋186個,修建道路76公里、漫水橋24座、飲水項目19個、小型排水溝11公里,實現了花小錢、辦實事、惠民生的目標。
產業賦能:激活內生發展新動能
如果說基礎設施改善是推動發展的根基,那么產業振興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國家民委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為抓手,支持民族鄉村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民族手工業、文化旅游、特色種養等富民產業,各地則立足資源稟賦,打造了一九宮格批富民增收的“聚寶盆”。
平均海拔超4700米的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崗巴縣,曾憑借有著千年歷史的名貴農畜品種——崗巴羊,叩開了致富增收的大門。如今,崗巴縣已不再滿足于單一的崗巴羊養殖,而是聚焦于提高畜產品附加值。2024年,崗巴縣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實施羊皮(毛)加工合作建設項目,開始了崗巴羊附屬產品的開發與利用,推動崗巴羊從“整羊出售”向“全產業鏈開發”轉型,把增收路走得更遠。
2024年冬日,內蒙古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迎來了旅游熱潮,一批又一批游客在這里與馴鹿親密互動,乘坐鹿拉雪橇,感受浪漫的森林童話婚禮……在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助力下,敖魯古雅鄉深挖馴鹿養殖、特色手工藝等資源優勢,將傳統民族文化與電商運營、旅游開發深度融合,讓承載著森林文明的馴鹿文化、獨具匠心的手工藝品成為對外展示的“金名片”。
在丹東市東港市小甸子鎮鄉村振興產業園區,正午陽光透過大棚,將顆顆草莓映照得紅潤飽滿。棚內,小甸子村村民房明和種植戶們正熟練地采摘著成熟的草莓。“東港草莓品質好、賣得好,一年下來收入能超30萬元。”幾年前,房明在園區租了兩個大棚用來種草莓。
看著如今的光景,很難想到,曾經的小甸子鎮下轄的11個行政村中有9個集體經濟“空殼村”。為擺脫這一困境,當地利用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成立園區和果蔬專業合作社,念起“草莓經”。目前,“東港草莓”已成為見證全國知名的品牌標識,園區內帶動群眾就業400余人,累計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約160萬元。
同心鑄魂:共繪民族團結新畫卷
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的使用,始終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各地通過項目建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讓“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金嶺四村黨支部為響應周邊養老服務需求,利用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成立紅石榴特色面食合作社,建起了面粉加工上下游全產業鏈。河南省深入開展“同心圓·共發展”活動,組織少數民族聚居村與周邊村結對聯合舉辦技能培訓班,累計培育新型農業技能人才2.65萬人。河北建設288個“黨建時租空間引領好、產業發展好、村容村貌好、公共服務好、團結氛圍好”的“五好”和美村寨,成為民族鄉村共同現代化的樣板;浙江聚焦“同心共富”,打造各民族共同富裕團結進步精品示范帶(區)16個;云南組織實施四輪“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引領工程,建設50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
縱觀全國各地,少數民族發展資金都能夠發揮出顯著成效,究其根本,在于使用上的“精準滴灌”。
精準對接民生需求,從危房改造到“水電路網”全通,再到養老服務供給,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精準扶持特色產業,讓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解決好了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就業增收等利益問題;精準融入國家戰略,河北建設“五好”和美村寨、浙江打造各民族共同富裕團結進步精品示范帶、云南建設民族團結九宮格進步示范縣……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始終堅持將支持民族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緊密結合,使每個項目都成為增進“四個與共”的實踐課堂,進一步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談及未來規劃,國家民委共同發展司司長任獻光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編制實施‘十五五’專項規劃,更好發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作用,推動有關地方加強資金項目管理,將項目打造成賦予‘三個意義’的生動載體,助力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