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閎議》訪談節目由《中國科學院院刊》與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聯合出品,通過采訪兩院院士及專家學者,深度探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各領域的發展前路。以客觀、精準的解讀,科學、前瞻的思考,為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的中國發展破題解惑,為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智慧力量。崇論閎議,尋策問道。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科技人才的培養在建設科技強國的進程中是基礎和重要支撐。作為科技“國家隊”,中國科學院如何踐行“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教育怎樣支撐“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如何以科學精神為基,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對此,《閎議》節目組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普及與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楊玉良。
創新和科普“兩翼齊飛”
中國網:您如何理解“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的內涵?
楊玉良:科學普及實際上是對社會大眾來普及科學知識。社會大眾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和土壤,當大眾科學素養提高,也會提高科學研究的水平。我們有責任去告訴大眾,科學研究在從事些什么事情,這些事情要讓大眾也去理解是不是重要,新修訂的科普法比較明確地指出了這個關系,大眾是我們整個科學研究的基礎。大眾科學素養的提升,有利于提升科學研究的水平,也可以間接地讓研究能夠更好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服務。
科學教育,我覺得和人才培養有關系。科學研究需要有一批高水平的人來從事,但這些人的水平不是天生的,至少不是全是天生的。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從他們孩童(時期)開始,怎么樣去培養他們。科學教育到底怎么樣來啟迪一個孩子對科學的熱情,以及對大自然奧秘的好奇心。隨著年齡增長,科學教育怎么樣不僅僅把知識給學生,而且要把科學精神,尤其是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某一個學科的科學思想發展過程也能夠告訴學生。這樣的話,學生對整個自然科學會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科學教育以及科學普及等方面,是中國科學院的一個天然的責任。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世界上應該能夠在一些方面起到引領作用,所以國家在科學教育方面,包括科學普及方面,應該做出世界級水平的工作。
科學教育又面臨著人工智能的介入。現在全世界的各行各業都面臨著一個新的洗牌過程。如果讓人工智能發揮最大的作用,讓人跟人工智能互動能夠起到最大的共振效應,那么我們在任何一個領域里都有希望做到頂端、走到前沿去。最近幾年,我們(開展)的論壇一直是在研究怎么樣讓人工智能賦能科學教育,讓科學教育更符合人類認識的最基本的規律,讓科學教育能夠把最準確的科學思想、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傳遞給學習者。
中國網: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普及與教育工作委員會是如何踐行“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
楊玉良:科普教育委剛成立的時候,大家是有點迷惑的,我們到底要做什么?后來我們很快就確定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基本做法。科普教育委主要是由院士構成的,所以我們科普教育委要做的事情,第一是要高端,第二是更加準確。
科普教育委要負責幾件事情,是讓科普進入黨校,進入干部學校、進入政府機關、進入軍隊和軍隊院校;我們也要兼顧下面的一層工作,就是要走進小學、走進中學,包括大學。
在兒童層面,主要是院士利用他們的身份,通過簡單的科學普及,讓兒童產生對于認識自然的興趣。要在他們心里種下一顆種子,時機成熟就能開出一朵科學的花兒來。對于社會大眾,我們主要是傳遞正確思想,把社會上一些打著“科普”的身份其實在做其他不恰當事情的,讓大眾能夠盡可能辨別。對于干部學校、黨校,主要是讓大家在決策方面,有相應的決策科學,另外要讓他們知道科學的前沿。在做地方規劃的時候,包括像類似于城市規劃或者實際工作當中,能夠符合科學規律,而且能夠看到未來。
在“科學與中國”20周年慶祝會上,我們發布了“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我們稱之為“雙千活動”。經過這些年打下了基礎,再加上“雙千活動”,涌現出一批院士積極從事科普。所以我作為科普委主任,我發現現在工作很容易。我們開年度會議,討論一年的工作,大家出席率很高。這是一個明顯的改變。通過“雙千活動”,宣傳了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因為這樣一個活動,讓大家感受到科學家到底是在做什么,科學家有哪些風采。實際上我們一年遠遠不止一千場。尤其是在偏遠地區,比如說欠發達地區的科普工作,我們“千名院士·千場科普”雙千活動到那個省區進瑜伽教室行,這個省區的科學普及的熱情就起來了。
關于科學教育,我們每年有一個國際論壇,規模雖然不是很大,但是討論科學教育當中的重大問題。我們從一開始,就抓住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點,也就是AI時代的到來,AI輔助科學教育到底會怎么樣?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把這件事情做好。
我們國家比較大,經濟程度差別也比較大。在邊遠地區、農村、相對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些共享空間地方中小學的科學教育工作怎么來做?我們面臨著科學教育教師的缺乏、合理的教材的缺乏,而且教具可能也沒有。所以我們非常重視在欠發達地區、邊遠地區,尤其是農村,因地制宜開展科學教育工作。我們現在在編一本相應的科學教育的案例選,這些案例都經過我們精細的打磨。我們發現在農村,比如科普昆蟲類的知識,或者動植物類的知識,或者是一些簡單的地理學知識,結合本地的特點,可能比城市做得更好。城市雖然人才多,但城市里所具有的基本自然條件跟農村差別很大。所以從自然條件來講,科普以及科學教育在農村并不是開展不了,而關鍵在于開展什么。
我們點燃了很多新的東西,讓農村的科學教師地位也有所提升。另外,我們也做培訓,以及這些案例,(經過)科學家們一起打磨編輯以后,讓不同地方的科學教育能夠走向一個既實在又轟轟烈烈的狀態。
中國網:對于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普及與教育工作委員會未來10-20年的工作,您有怎樣的愿景?
楊玉良:科普教育委目前面臨著一個大好的形勢。中央也很重視,另外,廣大百姓、廣大院士也認識到這個事情的重要。我作為這個委員會的主任,就在考慮一個事情,怎么樣把它引向深入,這個是最重要的。
中國是個大國,我認為我們的科普和科學教育工作必須更加廣泛地走向國際。中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全世界人民一起來協調、一起互動起來。科普工作和科學教育工作要走向世界,在國際上展現我們的這方面的工作,這是第一。
第二,科學教材要投入更大的力量。現在我們只是參與了教育部關于科學教材編寫的一些工作。但是我覺得,我們介入的深度要更深,尤其在科學教材的嚴謹性,以及怎么配合教育學原理開展方面,我們會做更多的事情。
第三,就是怎么樣結合國家大、地區差別很大的特點來開展科學教育和科學普及工作。能夠讓各個地區的人民,包括兒童、學校的學生,都能夠在科學教育和科學普及領域里受到激勵和營養。我們希望在這方面探索一下,做得更加深入一點。
另外,我們最近在討論,現在科普書很多,尤其是國際上有一些非常好的科普書,國內也有很多很好的科學家傳記,對理解科學內容是極其重要的,對理解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方法也是很重要的。這些書可能對于一般人來讀,會有比較大的障礙。所以我們正在策劃一個重要科普著作以及重要科技人物傳記的導讀計劃。我們可以組織小型的讀書會(等形式),由一名院士,是這個專業領域的、又對這個科學家非常熟悉,他來導讀書里的關鍵點。這樣讀者對科學史和科學思想史就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和理解。如果我們做成視頻或者其他形式,然后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推廣,就將把科學普及提高一個層面,在科學教育上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們今年要開的科普教育委的一些工作會議,就會把這些都定下來。院士們都會集中起來,這個指導思想經過大家討論、打磨精細以后,我們就會轉換成為一些具體的工作來推動。
推動人才培養 助力“三位一體”發展
中國網:您認為,教育應該如何支撐教育、科技、人教學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
楊玉良:科學教育對人才的培養是極其重要的。我們需要一大批優秀的科技人才,要按照科技人才的成長規律來培養。
假設我們要培養一個科學家,就要知道科學家小時候的基本的心理特征和要求,得在他們心中種下一顆科學的種子,隨著他的成長會議室出租就會發芽,就能進入到真正的科學人才的培養軌道。進入了中學、高中以后,基本的架構已經形成了,積累一定的知識,要給他們充分的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的培養。到了大學以后,經過一定階段,就專業化了。這樣的各個階段,按照人類的認識規律來進行培養,就能夠讓科學教育發揮出最大的效益,才能夠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科學家。
科學家人才的培養,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認識規律是不一樣的,心理學的成長也是不一樣的。讓科學教育符合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征,也讓它符合不同年齡段的認識問題的規律,然后來開展更好的科學教育。
(在這樣的培養下)一批人會成為科學家,另外一批人可以從事各行各業的工作,(他們)具備很好的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我們不僅僅是培養科學家,而是廣義上來講,培養高素質的各個領域的人才。讓我們國家為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中國人應該有的貢獻。
中國網:您認為新時代科學精神的內涵是什么?您對培養青年的科學家精神有怎樣的建議?
楊玉良:科學精神有幾個最基本的特點。舞蹈教室第一個,最重要的,實事求是。我們認識自然,所有的都從事實出發,科學家尊重實驗數據、要求實驗數據的準確性。如果做理論的話聚會,要求符合科學的邏輯。追求真理是科學家精神當中最重要的。科學家所面對的真理都是客觀真理,客觀規律是不會因為你的認識方法不同而改變。所以去認識客觀規律,必須是本著實事求是的方式。
去認識自然的方法也必須是科學方法。在科學精神的指引之下,要按照科學方法探索自然的奧秘。除此之外,還有一套科學思想。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不一樣,科學精神相當于最高原則,但科學思想是在科學精神指導之下,在掌握了科學本身的發展規律的前提之下去認識自然。科學史上有很多非常精妙的思想,引導了人們對自然界的深度認識。方法在更下面一層,是具體地去探索。方法可以是理論的、可以是實驗的。理論方法可以是半經驗的,也可以是純理論的。所以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這三者之間要非常好地聯系起來,而且貫徹得好,這才真正成為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除了)和科學精神貫徹以外,還有另外一條就是,科學家必定是愛國的。愛國是愛整個人類的最基本的基礎。
中國網:您對培養新的一代科技領軍人物有什么期待?
楊玉良:跟大家一樣,我當然希望我們國家涌現出一批不同領域的科學技術人才。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科學教育和人才培養過程當中,怎么樣想方設法保護住孩子包括年輕人思想的自由度。
因為作為創新型人才,最可怕的障礙就是他的思想受到了禁錮。思想受到禁錮以后,把很多事情看成理所當然了,就不可能去做出巨大的創新來。想要做出巨大的創新,首先要在一些似乎人人都認可的東西上找出漏洞來,再去從事研究,提供一種新類型的知識,甚至于新的概念、新的理念。所以如果思想的自由被保護好了,再經過按照認知規律以及心理成長的規律來培養科學人才。我相信大規模的、一流的創新型人才的出現就成為理所當然。
(本期策劃:楊柳春、王振紅;編審:楊柳春、王振紅、王虔;編輯:瑜伽場地王虔、武一男。出品:《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